今年是人類開始注意到愛滋病的三十週年,最近看到網路上流傳的這篇文章 〈愛滋病:解密史上最大醫療騙局〉,和我所知相去甚遠,這裡提供一些不同觀點的資訊。希望網友自己判斷。

疾病其實是個抽象的概念,人類真正能觀察到的並不是疾病本身,而是種種症狀的組合,而且現實中每個人的症狀表現都不盡相同,必須要有足夠多人呈現出共通的症狀模式,才會建立「這是某某病」的概念。再來人也會觀察與症狀有關的因素,例如說淋雨吹風的人可能會出現感冒症狀、長期出海的船員與壞血病有高度相關。

為什麼上面要提這些呢?現在很多人已經理所當然地把愛滋病和 HIV 病毒畫上等號,甚至分不清楚兩者的不同,然而回顧在 1981 年首次關注到愛滋病症狀時,科學家根本就不曉得 HIV 病毒的存在。一開始所能觀察到的就只是有一些人免疫系統遭受破壞,最後受到感染導致多重併發症死亡,當時還知道很多患者是男同性戀者,僅此而已。病毒學家蓋洛(Robert Gallo)判斷病人可能受到一種反轉錄病毒影響,然而一開始蓋洛並沒有真的找到他自己預期的反轉錄病毒,反倒是法國巴斯德研究院的蒙塔尼(Luc Montagnier)後發先至,率先分離出 HIV 病毒,當時被稱為 LAV。

接下來長話短說,蓋洛透過與蒙塔尼之間學術交流,取得法國團隊的病毒樣本。沒多久之後蓋洛團隊宣佈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稱為 HTLV-3B 的新病毒,搶在法國團隊之前發表,並且獨享檢測技術的專利權。只是很多人發覺 HTLV-3B 和 LAV 根本就是同一種病毒,甚至是來自同一個病人,因而質疑蓋洛違反學術倫理盜用法國團隊的成果。蓋洛接受調查後,官方說法是他手下的研究人員可能不小心混用了法國的樣本。這件事後來鬧得很大,巴斯德研究院於 1985 提出法律訴訟,最後由美、法總統出面和解,雙方共享榮譽以及相關技術的專利。這個病毒被重新命名為 HIV,蒙塔尼因為分離出 HIV 的貢獻,在 2008 年獲頒諾貝爾獎,不過因為諾貝爾獎委員會「獎不過三人」政策的關係,蓋洛並沒有共同獲獎。

看到這裡,讀者應該明白〈愛滋病:解密史上最大醫療騙局〉一文中提到蓋洛所捲入的學術造假風暴,其實是學術榮譽以及專利之爭,該文硬要拿此事件指稱 HIV 和愛滋病的關聯是騙局,若非對歷史不瞭解則是刻意混淆視聽。

不過在病人身上分離出 HIV 病毒是一回事,愛滋病是否為 HIV 病毒所造成仍是另外一回事,在 1980 年代要找到一些專家對此持保留態度並不奇怪。很多質疑愛滋病和 HIV 關聯的論述都是出自於 1980 年代後期,之後就再也沒更新過。這些論點在 20MB 硬碟要價美金 $1199 的年代或許有點道理,但是別忘了我們距離那個年代已經超過 20 年了,這段期間對愛滋病的研究也一直在進行,愛滋病和 HIV 之間的關聯已經很明朗。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爾伯特(Walter Gilbert)起初對此也是採取審慎懷疑的態度,他在 1990 年代初期曾表示並沒有足夠證據顯示 HIV 導致愛滋病,並且批判整個研究圈子都忽視批評者的意見,但在更多新的證據浮現之後,他已經接受 HIV 病毒在愛滋病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裡提供一份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報告〈The Evidence That HIV Causes AIDS〉,報告中整理了多篇 HIV 導致愛滋病的證據。說老實話我也沒有能力逐一檢視其中所提到的各篇論文,不過〈愛滋病:解密史上最大醫療騙局〉當中所有的質疑都可以在下面的問答中找到回應,有興趣的網友可以花點時間讀一下。

到了現在,HIV 和愛滋病的關聯在學術界已經形成共識。但學界還是有一些人持反對看法,例如發明 PCR 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凱利·穆利斯(Kary Mullis),以及癌症專家杜斯伯(Peter Duesberg),都反對把 HIV 視為愛滋病的主因。另外也有一些更激進的人士甚至認為愛滋病根本不存在,只是有心人士為了獲利而捏造出來的名目。

在〈愛滋病:解密史上最大醫療騙局〉提到,「世界上有將近 500 名科學家同意『愛滋病患體內的 HIV 並沒有能力破壞免疫系統』」,我不知道這樣的宣稱從何而來,但我可以提供各位網友另一個出處非常明確的〈德爾班宣言(Durban declaration)〉,這份宣言的背景是 2000 年在南非舉辦的國際愛滋病研討會,當時發生的事件讓各地的科學家不得不站出來,有超過 5000 名科學家連署同意:

HIV-1 或 HIV-2 導致愛滋病的證據明確、詳盡、毫不含糊..... 就如同其他慢性傳染病,各種相關因素在疾病風險上也扮演具有影響力的角色。像是營養不良、罹患其他疾病、或者年齡較大的人,感染 HIV 後會有愛滋病程發展迅速的傾向。然而這些因素沒有一項能削弱 HIV 是愛滋病唯一原因的科學證據..... 短期抗病毒藥物療程可以使母子垂直感染的機率減少一半以上..... 在某個國家最佳的措施或許不適用於另一個國家,但要對抗這個疾病,每個人都必須認清 HIV 是真正的敵人。唯有靠研究,而非迷思,才能引領我們發展出更便宜有效的療法。

為了避免「大藥廠陰謀論」,這項宣言還特別請求在相關企業工作的專家不得簽署,最後有超過 5000 位醫師和科學工作者連署,包括 11 位諾貝爾獎得主。

2000 年時任南非總統的穆貝基(Thabo Mbeki)和衛生部長 查巴拉拉-穆希曼(Tshabalala-Msimang)皆為否定愛滋病的知名人士,他們認為南非人遭受的健康問題其實來自於貧窮、營養不良、衛生條件差,然而居心叵測的歐美資本家為了利益,使用「愛滋病」來牽強解釋,並且塑造 HIV 病毒這個假想敵好販賣昂貴的抗病毒藥物,但抗病毒藥物只會危害身心健康卻無法解決問題。考慮到南非的殖民背景,以及西方大藥廠過去的不良紀錄,會有這樣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在 2000 年國際愛滋病研討會的籌備過程中,他們邀請幾位外國知名的愛滋病否定論者與會,例如杜斯伯、拉斯尼克(David Rasnick)。籌備會的進行讓其他與會的專家大感不可思議,像是拉斯尼克在議程第一天提議南非應該全面禁止 HIV 檢驗;即使醫師證實愛滋病求診者對當地的醫院、診所帶來劇烈衝擊,拉斯尼克仍然說他看不到愛滋病造成改變的任何證據。而杜斯伯的報告完全與南非醫療現實脫節,讓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聞之頻頻搖頭。隨後總統穆貝基對外界的發言不僅讓相關領域的人感到難以接受,根據美國華盛頓郵報的報導,白宮的官員對此也大感震驚,甚至有人覺得必須查證消息的真偽。

接下來幾年南非政府努力保護自己的人民免於受到抗病毒藥物的戕害,這裡舉Wikipedia例子:在 2003 年以前無法透過公共醫療體系取得抗病毒藥物,只能治療其他感染;到了 2003 年即使一些藥廠願意低價提供藥物,政府也不願意配合。此外南非政府還拒絕了幾次國際援助。

衛生部長查巴拉拉-穆希曼更進一步提倡靠食療以及草藥來治療愛滋病,她推薦了大蒜、甜菜根、檸檬和非洲馬鈴薯等等。科學界對這些提議當然也會感興趣,畢竟這可是新發現的潛在機會,然而實驗結果卻不捧場,更有研究指出非洲馬鈴薯甚至可能帶來反效果,但是在當局強力推薦下仍然被很多人當成可靠的治療方式。另一方面,查巴拉拉-穆希曼放任替代療法提倡者大肆宣傳,即使內容有誇大造假之嫌、對主流醫學做出不實指控、甚至冒用機關組織的名義背書,衛生當局就是不處理。在這樣的宣傳轟炸之下,不少南非民眾相信抗病毒藥物有百害而無一利,許多感染 HIV 的人拒絕使用抗逆轉錄藥物。

這就是詭異的地方,儘管當局有著抗拒西方白人資本家陰謀的立場,但是卻縱容來自歐美的替代療法、營養食品商人販賣他們歐美製造的產品,反而置南非本地研究人員和醫師的建言於不顧。

這段期間內南非民間和政壇也有不同的聲音,儘管受到政府方面的阻礙還是一直努力取得緩慢的進展,只是原本可以做得更好。期間有一些省份不顧中央政策施用抗反轉錄藥物,根據開普敦大學 Nicoli Nattrass 的研究估計,如果南非全國能比照那些省份的執行效率,從 1999 年至 2007 年間,約能防範十七萬一千名新感染病例和三十四萬三千名死亡案例。另一項由辛巴威醫學家 Pride Chigwedere 和哈佛團隊所做的研究則估計,2000 年到 2005 年間,南非約有 33 萬人本來不應該喪命,還損失了兩百二十萬人年生產力;又因為未能實施相對廉價的母子垂直傳染預防計畫,導致三萬五千名新生兒染上 HIV。穆貝基的執政團隊終於在 2008 年下台,新執政者在愛滋病防治政策方面可以說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

愛滋病防治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抗反轉錄藥物已經可以相當大程度的抑制發病,但是卻沒辦法完全治癒,而且長期用藥價錢驚人。現在大家也注意到另一個特殊的現象,有一些理當屬於愛滋病高危險群的人卻幾乎不受愛滋病影響,研究顯示他們帶有 CCR5-delta32 突變,使得 HIV 病毒不容易進入寄主細胞,所以就不會出現愛滋病的症狀,這個現象已經給未來愛滋病防治帶來新的啟發。醫學上的進展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前面的歷史事件也告訴我們,政治活動、民眾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延伸閱讀:

關於發現 HIV 病毒的風波,可以參考潘震澤教授〈諾貝爾獎主持正義?!〉一文
http://blog.chinatimes.com/jenntser/archive/2008/12/31/364366.html

關於 2000 年世界愛滋病研討會籌備會的實況報導
http://www.villagevoice.com/2000-07-04/news/debating-the-obvious/

〈德爾班宣言〉全文可以在〈Nature〉網站上閱讀,但連署名單似乎失連了。
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406/n6791/full/406015a0.html
然後愛滋病否定論者寫了一封信駁斥這份宣言,〈Nature〉將來函照登,但另外由專家列舉信中過時或不合科學之處,寫成〈Why are AIDS dissidents still making 15-year-old, long-refuted claims?〉一文。

Bad Science 對 Matthias Rath (一位到南非販賣健康食品的商人)的批評
http://www.badscience.net/2009/04/matthias-rath-steal-this-chapter/

3:00 後有一段 Steve Crohn 的訪談。
http://youtu.be/nfCbJExNKEE
Steve Crohn 當年的同性愛人是美國第一批過世的愛滋病患之一,當時大家都還不知道 HIV 病毒為何物。多年來他看著數十位好友一一發病離世,然而過著相同生活模式的 Crohn 卻完全不受影響,研究發現 Crohn 帶有 CCR5-delta32 突變防止 HIV 進入寄主細胞。這再一次顯示愛滋病的關鍵因素就是 HIV 病毒,而不是生活型態。
有人估計在歐裔族群中約有 5-14% 的人帶有 CCR5-delta32 突變,亞洲人則罕見,推測是過去歐洲黑死病的天擇壓力所造成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v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9)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