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世紀的時候,歐洲的冶金技術和精密機械突飛猛進,齒輪、彈簧、輪軸等零件越做越小,使得鐘錶匠能構思相當複雜的作品。其中最具開創性的成就之一,就是發展出後世稱為「可程式」的概念。機械的動作可以被保存在某種「記憶體」中,例如凸輪、打孔帶,然後透過槓桿讀取指令並轉換成機械動作。

這個寫字機器人由瑞士鐘錶匠 Jaquet Droz 在 1770 年代製作,也就是說大約跟美國一樣老。和當時的機械鐘錶一樣,這些自動機完全是用發條驅動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_wfKVjuJM
https://youtu.be/WofWNcMHcl0?t=5m10s

另外這個寫字機器人在火災中損毀,後來才被重建,我沒查到詳細資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oSFNKIlaM

這些玩具只是歐洲機械科技的一個展示窗,同一個時代可程式化機械也被運用到工業製造上,其中最成功的領域之一是紡織機,只要先將編織圖樣轉譯成打孔版程式,就可讓機械重複執行繁瑣的動作。這些機械只能循序執行指令,所以都不是 Turing complete 計算機。不過史上第一部 Turing complete 計算機和織布機有很深的淵源,因為巴貝奇正是從織布機上學到可程式的概念以及打孔帶機構,在電子式計算機發明之前,機械式計算機一直使用相似的方式處理資料與程式,包括 1890 年代成立的 IBM 也都是建立在這些基礎上。

在 18 世紀時,歐洲傳教士帶了很多機械鐘錶和自動機到亞洲來。這些新奇玩具到了中國變成康熙皇帝的私人收藏,其中有不少在日後的戰亂以及政治動盪中損毀或遺失,對中國科技幾乎沒有影響。另一方面歐洲來的技術為日本傳統工藝帶來新的活水,江戶時代的田中久重(人稱「機關儀右衛門」)研發出許多具有本土特色的機關,代表作為「弓曳童子」和「奉茶童子」(不過這兩個看起來皆非可程式化)。田中逝世後,他的工作坊被的弟子兼繼承人定名為田中製造所,後來發展成東芝企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5zYK9FxOR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m6TeKzMAw

最後我發現「大人的科學」有一個現代版的書寫手臂,不過是用馬達驅動的,構造或許比發條還簡單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uZdK37j7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v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