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不少三聚氰胺的「數據」,對於非化學專業的我來說,到底實際的情況如何並沒有因此而更清楚。唯一確定因為2.5 ppm的標準值「下架」的,好像只有前衛生署長林芳郁吧。

而除了談話性節目的名嘴、政客、叩應觀眾之外,大概沒有多少人真正計較這些數量問題。民眾最關注的還是自身的安危,而廠商則關心到底損失會到多大,標準值只是被有心人士操作的工具。

以下是這兩三天搜尋各種資料的心得整理

不少官方以外願意具名的專業人士指出,衛生署說2.5 ppm是檢驗能力下限的說法並不成立。質譜儀可以到達ppb等級當然沒話說,普通等級的HPLC-UV若是找到方法,也可以達到2ppm以下。另外只定性檢查有或沒有,要比起精確定量有更佳的偵測下限。

補充,有人翻出規格書說HPLC-UV靈敏度也可以達到ppb級,實際上沒有意義,因為「儀器偵測極限」不等於「方法偵測極限」。

化學檢驗並不是奶粉放進去、數字跑出來這麼簡單,也不是說只要有機器就一定可以達到同樣的精準度。試品的製備、檢驗方法和過程才是重要關鍵,如果不得其法,光有儀器並沒辦法將偵測下限壓低。因為台灣之前並沒有檢驗三聚氰胺的需求,所以對於非常低濃度的檢驗方法還需要再找。

我想衛生署當初以2.5ppm當作標準應該是考量當下可動用的資源,花個三天五天去抓更低濃度的檢驗方法,讓一堆商品處於不知道該不該下架的窘境,反而會被罵得更慘。

還有至少四位國立大學教授指出,台灣其實有足夠的質譜儀(250+部?),可以大量做更高精密度的檢測。雖然在一開始我採信這樣的說法(輕信學者?),不過現在我比較持保留態度。官方和民間機構的質譜儀都有常規性的用途,挪用來檢驗三聚氰胺勢必排擠其他的工作。而除了放話的那幾位教授願意貢獻之外,政府想要調用其他校園內的儀器恐怕還會遭受重大阻礙。

隨著紐西蘭的5 ppm和歐盟2.5 ppm的標準出現,衛生署在這方面的壓力應該減輕不少,經過一番折騰希望相關工作能夠趕快上軌道。

(白老鼠報告:被點名的咖啡飲品和冰品我也吃了不少,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不良影響 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ov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